生活中的经典句子语录集中地-爱特加

生活中的经典句子语录集中地-爱特加

节约名言警句100条-83句优选

59

节约名言警句100条

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五分钱花在刀刃上,九分钱花在磨刀上。——英国谚语

4、家有千金,不点双灯。

5、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7、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8、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9、要知道勤俭是美德,要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珍惜每一份资源,度过精彩的人生。

10、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11、俭是你生中食用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12、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

13、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

14、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5、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16、以下是勤俭节约的名言:

17、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

18、择则而行,勤俭致富。——苏轼

19、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20、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21、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22、节用免求人。

23、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长久。

24、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勤俭节约的名人名言

25、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谚语

26、心省、口慎、足勤是获得财富的三大捷径。——叔本华

27、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一靡一。

28、宁可节流过日子,不可浪费度人生。

29、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30、——爱默生

节约名言警句100条

3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32、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33、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34、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35、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36、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条大黄牛。

37、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38、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39、人知俭一家富。——谭子化书

40、零钱凑零钱,到时不费难。

41、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尤其现在节约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我们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珍惜每一个资源,为未来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42、物极必反,勤俭谨慎,自有回报。

43、细水和流,吃穿不愁。

44、没有节俭谁也不能致富;厉行节约,变穷者寥寥无几

45、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46、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47、物质可以浪费,生命不可荒废。

48、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

49、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谚语

50、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

51、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52、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53、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

54、节约是美德,浪费是病根。

5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56、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

57、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古至今很多的名言警句都在提示我们一代代的后人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光荣传统。

58、古今中外节俭名言:

59、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60、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节约名言警句100条

61、省吃俭用,勤而补不足。——陆游

6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63、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64、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65、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66、从俭入奢难,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67、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68、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李彪高道悦列传》

69、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70、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71、关于节俭的名言1

72、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73、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7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75、紧紧手,年年有。

7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77、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7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生活态度。以下是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79、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80、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81、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82、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从俭入奢难,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8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