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典句子语录集中地-爱特加

生活中的经典句子语录集中地-爱特加

中庸与和谐的关系的句子【好句摘抄33句】

59

1、“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从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中庸属于哲学范畴,也是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谓之中;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2、儒家。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3、本章为《论语》:雍也篇

4、犹如五指长短各异而组成灵巧之手一样。当然,我们也应警惕不要将中庸的艺术简单化,庸伦化,不要误把无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负责任的和稀泥作风以及不将是非的和事佬习惯与中庸致和精神混淆起来。

5、儒家祟尚。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②。”

7、【原文】

8、【注释】

9、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10、至:极、最。

11、《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

12、中庸和谐并不是什么词语要分开分析的中庸:所谓中庸之道旧说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和谐:褒义词,融洽,调和的意思

13、句子的意思是: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应该是最高的了。

14、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15、处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理解并掌握了中庸致和的要义和实践艺术,对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就可以自如无碍了。

16、中庸致和古有云:“对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惠而不费,劳而不恕,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等。”

17、中庸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却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骑墙”,而是一种完满状态。

18、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9、①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

20、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的标准,应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21、但是,中庸并非简单的掐头去尾。还要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即“时中”。时中就是在变化的动态中把握中和之道。即使是同一中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境遇下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男女授受不亲”但在危难之时,又顾不得许多了。中庸的目标是致和。在人际交往中,不同身份、不同品性的人能够和合融洽,便是“和”。中国人讲“致和”,意味着人际关系中并不想一方克服一方,而是要在保留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22、要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解读】

24、出自《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25、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中庸致和的人生哲学既不是要回避矛盾,又不是要取消矛盾,而是要在承认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努力使矛盾的对立面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是它别于折衷、妥协、圆滑等一切假中庸的根本之处。

26、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意适当的分寸,保持恰当的人际距离。所谓不卑不亢,就是一种中庸之道,既要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又不能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和独立性,这是做人与交际应有的原则。

27、是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为历代儒客遵循与推崇之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28、中庸之道,在于和谐。

29、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

30、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31、【翻译】

32、②鲜(xiǎn):少。

33、儒家思想提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和谐之道。